Meta又双叒叕被裁员风波推上了风口浪尖。
近日,Meta宣布要裁掉大约5%的员工,按2024年9月的数据,全球约有72000名员工,算下来这次得有3600个工作岗位“中招”。据悉,此次裁员主要针对公司内部表现欠佳的员工,说白了,就是想把那些“拖后腿”的人清理掉。
对于那些被裁的美国员工,Meta还算“仁至义尽”。将在2月10日之前发出通知,并提供优厚的遣散补偿:据悉,被裁员工将获得 16 周的薪水补偿,且每满 1 年工龄还可额外获得 2 周薪水的补偿。此外,Meta 还为被裁员工提供长达 6 个月的健康保险,以及加速兑现的股票和期权。
这待遇在业界已经算很良心了,至少能让被裁的员工在找下一份工作时少些后顾之忧。
但事情到这里还没完。裁完人之后,Meta居然还打算在今年晚些时候重新招人,把之前裁掉的岗位再补上。
这操作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:为啥要先裁再招呢?这不是“左手倒右手”嘛?Meta这背后到底打的什么算盘呢?
图源:网络
裁员又招人,Meta背后的深意何在?
Meta的这波操作,其实可能藏着不少深意。
有美国媒体猜测,Meta 此次裁员或许与美国特朗普入主白宫有关。毕竟,扎克伯格和特朗普之间的关系曾一度非常紧张,此前,Meta 甚至还封禁了特朗普的脸书和 Instagram 账号。不过,最近扎克伯格似乎有意改善与特朗普的关系,进行了一系列调整。
但这种猜测是否属实,目前还很难下定论。
图源:网络
然而,因素或许只是裁员背后的一小部分原因,更大的背景可能是Meta自身面临的业务挑战。
近年来,Meta在多个领域都遭遇了困境,尤其是在元宇宙业务上。公司投入了大量资源和资金,但进展却并不如预期。与此同时,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,也让Meta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在这种情况下,裁员或许是一种不得不采取的手段。说到底,裁员是为了优化团队,把那些表现不佳的员工筛掉,从而提升整体效率。而重新招人,则可能是想趁着这个机会,把市场上那些更优秀的人才挖过来,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。这样一来,Meta的团队战斗力说不定能上一个新台阶。
但另一方面,Meta计划在裁员后填补空缺岗位,也表明公司对未来业务发展仍充满信心。不过,能否吸引到真正优秀的人才,以及新员工能否快速融入公司文化和适应工作要求,仍是未知数。这场裁员风波,不仅是一次人力资源的调整,更是对Meta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布局。
图源:网络
尽管裁员风波不断,但 Meta 依然受到求职者的青睐。这背后,离不开 Meta 提供的优厚薪资待遇。
根据数据平台MyLogIQ的统计,2023年美股“七巨头”员工薪酬中位数排名中,Meta以37.9万美元的高薪位居榜首,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。谷歌以31.6万美元位列第二,英伟达紧随其后,员工薪酬中位数为26.7万美元。而微软、苹果、特斯拉和亚马逊分别以19.4万美元、9.4万美元、4.6万美元和3.6万美元位列其后。
如此高的薪资水平,无疑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前来应聘。
图源:网络
Meta裁员史:从万人规模到3600人,何时是个头?
自2024年初以来,Meta就开始通过一系列“悄无声息”的方式削减人力成本,其中优化绩效和增加绩效改进计划(PIP)成为主要手段,主要针对那些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员工。
2024年10月中旬,Meta因有员工滥用25美元餐券而将其解雇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。由于Meta一直以慷慨的福利政策闻名,这一事件被许多人解读为公司在“变相裁员”,试图通过一些小规则来减少员工数量。
图源:网络
紧接着,Meta正式宣布了裁员计划,波及范围包括WhatsApp、Instagram以及元宇宙业务部门Reality Labs等多个核心领域。公司方面表示,这是出于团队重组的需要,而非全面性的裁员。
事实上,Meta的裁员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。
其实自2022年以来,Meta的业务一直处于一个略显动荡的状态。为了应对不乐观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,公司已经开启过多规模裁员:2022年,Meta首次进行了大规模裁员,涉及1.1万名员工;2023年,作为“效率年”计划的一部分,Meta再次宣布裁员1万人。相比之下,此次裁员涉及约3600人,规模虽然小了不少,但仍然让人担忧后续是否会有新的裁员计划出台。
裁员对Meta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一方面,裁员可以帮助Meta削减人力成本,提升运营效率。但另一方面,裁员也会给公司的形象和员工士气带来负面影响。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,如何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和积极性,对于Meta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然而,Meta在招聘人才的同时,也需要面对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。在竞争激烈的科技行业,优秀人才往往成为各大公司争夺的焦点。
Meta 2025年 AI 眼镜战略大曝光
不过,除了裁员,Meta也一直在努力拓展各项业务以创造更多营收。
近日,据彭博社报道,Meta拓展AI眼镜产品线,包括今年推出Oakley联名的运动AI眼镜、2025年发布高端“Hypernova”眼镜(配备显示屏和腕带控制,售价约1000美元),以及2027年推出首款面向消费者的AR眼镜“Artemis”。
图源:网络
首先,Meta计划将 Ray-Ban Meta智能眼镜(代号Supernova)推向更多国家。这款眼镜自打推出后就火了一把,设计独特,功能智能,用户体验感爆棚。而且,Meta还打算把这技术扩展到雷朋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旗下的其他品牌,即Oakley。其中,基础型号Oakley Sphaera(项目代号Supernova 2)是为自行车手和运动爱好者量身定制的,摄像头位置从角落移到了镜框中心,预计2025年就能和大家见面。
图源:网络
除了Oakley Sphaera,Meta还准备推出一款代号Hypernova的高端产品。这款眼镜看起来和Ray-Ban Meta智能眼镜差不多,但功能更强大。右镜片下方有个显示屏,能显示简单的应用、手机通知,还能展示用眼镜拍的照片。据说,这款设备售价可能高达1000美元左右,是Ray-Ban Meta智能眼镜最便宜版本的三倍多。
为了让用户体验更好,Meta还在测试一款代号为Ceres的腕带设备,用来控制Hypernova。如果腕带测试不过关,用户也可以通过镜腿上的触摸输入来操作。更厉害的是,Meta还在开发一款智能手表,能和Hypernova配合使用,甚至可以显示用眼镜拍的照片。这款手表也有望在2025年发布,前提是Meta决定把它商业化。
在AR技术方面,Meta计划从2026年开始向开发者提供Orion原型机,让他们去构建和测试软件。不过,Orion不打算商业化,Meta真正打算推向消费者的产品是2027年初发布的Artemis。这款设备比Orion技术更先进,也更轻便。
有意思的是,古尔曼的报道里并没有提到Meta Quest品牌的头显产品。这或许意味着Meta在智能眼镜和AR技术上的重心已经转移,或者他们正在为未来的头显产品做更深入的布局。
小结:
未来,Meta究竟会走向何方?
我们或许还无法完全预见,但有一点是确定的:Meta正在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和技术布局,为未来的转型与发展铺路。无论是裁员优化团队,还是在可穿戴设备和AR技术上的持续投入,Meta都在为迎接下一个技术浪潮做好准备。
但,无论未来走向如何,Meta的每一步都将对科技行业产生深远影响。